
近期,据报道,洛克希德・马丁公司展示 “灰鲭鲨” 空射高超音速导弹,5 马赫速度引争议。
美国(资料图)
“灰鲭鲨” 曾参与美国空军防区内攻击武器项目竞标,最终败给诺斯洛普・格鲁曼公司的 AARGM-ER 方案。洛马公司仍坚持推进其研发,成为该公司第一代完全在数字工程生态系统中设计的导弹之一,折射现代导弹研发数字化趋势。这种数字化设计模式,能在研发初期就通过虚拟仿真对导弹各系统进行测试与优化,减少实体原型机的制造与试验次数,一定程度上降低研发成本与周期。
采用固体火箭动力结合双锥体弹体结构,技术要求相对较低。弹重约 500 公斤,弹头重 59 公斤,长约 3.96 米,弹径约 330 毫米。这样的尺寸让包括 F-35、F-22、F-15、F-16、F/A-18、P-8 在内,任何可使用 BRU-32 等 30 英寸重型发射架的战机都能携带发射,也配垂直发射装置。固体火箭动力的选择,使其发射准备时间较短,能快速响应作战需求,而双锥体结构在大气层内飞行时,可借助空气动力实现一定的机动变轨,不过相较于更复杂的气动布局,其机动能力存在明显上限。
展开剩余66%美国(资料图)
射程 300 公里,速度约 5 马赫,刚达高超音速武器门槛。在现代战场环境下,300 公里的射程意味着载机需要抵近到离目标较近的区域才能发射,这无疑增加了载机被敌方防空系统发现并击落的风险。对比俄罗斯 “匕首” 导弹超过 2000 公里的射程和 10 马赫的速度,差距明显。中国东风 - 27 导弹射程 5000 到 8000 公里,速度达 15 到 20 马赫,“灰鲭鲨” 在射程和速度上均处劣势。从作战效能看,较短的射程和相对较慢的速度,使其在面对拥有完善防空网络的对手时,突防成功率会大打折扣。
制导系统采用 “多种制导手段” 与 “一揽子电子系统”,推测可能运用光学图像末制导,独特多窗口拼接设计或提升目标识别与抗干扰能力。这种设计契合隐身战机弹舱携带需求,增强作战隐蔽性与突然性。多种制导手段的融合,理论上能提高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命中精度,即便某一种制导方式受到干扰,其他制导方式仍能发挥作用。多窗口拼接设计则可能让导弹在飞行过程中更全面地获取目标信息,减少因单一窗口视角局限导致的目标误判。
从全球高超音速武器发展格局来看,各国都在加速推进相关技术研发。俄罗斯除了 “匕首” 导弹,“先锋” 高超音速导弹速度更是高达 20 马赫以上,具备极强的突防能力。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发展也成果显著,除了东风系列,还有多款新型高超音速武器处于试验或部署阶段。相比之下,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进展相对滞后,“灰鲭鲨” 的出现,更多是美国为了尽快弥补在该领域的短板而推出的一款过渡性装备。
美国(资料图)
“灰鲭鲨” 体现美军高超音速武器发展转型。若成功量产,或重塑空对地 / 海作战规则,尤其在西太平洋强对抗区域。但 5 马赫速度与 300 公里射程的性能局限,使其在全球高超音速武器竞争中难成主流。未来美军如何平衡性能与实用性,将影响其在该领域的地位。对于美国而言,“灰鲭鲨” 或许只是一个开始,如何在技术突破与实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,持续提升高超音速武器的性能与部署能力,将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同时,“灰鲭鲨” 的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,在武器研发中,并非一味追求高性能,结合自身战略需求与技术实力,打造适合的装备体系同样重要。
发布于:江苏省千层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